阿里康网
美容
快速搜索

专家教你防治感冒

2015年09月12日

感冒,俗称“伤风”。在临床上是一种最常见的外感疾病,几乎人人都难以幸免,且常会令人防不胜防,而冬春又是感冒的频发季节。由于患本病之后,其病程较短,病情多不严重,所以很多人颇不以为然。须知,这种小病虽不致命,但每患一次,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要经受一次打击。反复如此,则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日渐减退,以致于变得弱不禁风。

专家教你防治感冒


王会仍主任医师介绍,就感冒而言,它不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炎、肾炎、风湿性关节炎及心肌炎等疾病的元凶,而且对孕妇来说,有时甚至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,而发生下一代的先天性缺陷;同时,其临床表现与不少急性传染病的先驱期症状相似,一时颇难鉴别。因此,对感冒小病,决不可掉以轻心。

中医治疗感冒办法较多,且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少,深受群众欢迎。感冒由风邪袭表犯肺而起,其治疗以解表宣肺为基本原则。但因所感病邪,有风寒、风热以及暑湿之别,所以解表达邪的具体方法又必须因证而异。

一般而言,属于风寒引起者,常见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无汗、周身酸疼、鼻塞流涕、轻度咳嗽、无痰或咳少量清稀白痰、多喷嚏,舌苔薄白、脉浮紧等症状,治宜辛温解表,可采用荆防败毒散或葱鼓汤加减治疗。喜用经方者,则多按伤寒辨证,根据表虚、表实的不同而分别选用桂枝汤及麻黄汤治之,其常用药物有麻黄、桂枝、羌活、荆芥、苏叶、防风、白芷等,但对年老体弱或素有宿疾的患者,应慎用辛温发汗太过之品,因汗为心液,过汗或误汗,则动心液,而致耗气伤津,甚至出现伤阴、亡阳之变,故在辛温发汗之时,特别强调宜遍身微汗出,切忌淋漓大汗。对有咳嗽、咯痰者,可加甘草、桔梗、半夏、陈皮、紫菀、款冬花等药或选用中成药蛇胆陈皮液等,这类中成药对风寒型感冒咳嗽效果尤佳。

属于风热引起者,多见发热偏重、微恶风寒、汗出不畅、头痛鼻塞、咳嗽痰稠或黄、咽喉红痛、舌尖红、苔薄微黄、脉浮数等症状,治宜辛凉解表,桑菊饮及银翘散两方均屡为临床所选用,前者为辛凉轻剂,后者为辛凉重剂,可视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偏重。据近年报道,银翘散具有迅速而较强的退热、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抗过敏等作用,其治疗感冒,具有透邪而不过汗、清热而不寒凝的优点。如热邪较甚,有入里之势者,可加鱼腥草、七叶一枝花、鸭跖草等清热解毒类药,以截断病邪的深入发展。对有咳嗽、痰黄、咽痛、鼻塞涕黄、声嘶较甚者可酌加杏仁、浙贝、前胡、黄芩、元参、藏青果、木蝴蝶、蝉衣、板蓝根等以增强清肺祛邪利咽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但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荆芥等具有挥发油等成分,而药理研究证明银翘散的挥发部分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,故应用此方时最忌久煎,以避免减效或失效。如煎药不便者,可改用中成药,如桑菊感冒片、银翘解毒片、羚翘解毒片等。此外,如高热则可选用清热灵、新开灵、双黄连等口服液进行治疗,至于止咳化痰,不妨选用复方竹沥口服液或川贝枇杷露等。

属于夏受暑湿、复感寒邪而致病者,则表现出寒邪束表而暑湿内蕴的特有见证,此型除恶寒、发热、无汗或少汗、头痛头胀、舌苔白腻或薄黄,脉浮滑或濡数外,常伴有胸闷脘痞、恶心、呕吐、便溏、纳呆等消化道症状,治宜清暑解表、和中化湿,临床多应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进行治疗,常用药物如香薷、扁豆花、茯苓等品。此外,也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等中成药治疗。

在临床上,治疗较为棘手的是长期不愈的虚人感冒。此类病人,因正气虚衰,因而感冒一旦发生,常易缠绵难愈。对于这类感冒患者,总的治疗原则,当宜扶正为主兼以祛邪。祛邪所用的表散类药,也要选用比较缓和之品,以防表散过重而致伤正。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如玉屏风胶囊或金屏风胶囊等,可不妨一试。但要注意的是,不论是汤剂或中成药,在选用扶正方药之时,都应根据体质的不同来辨证用药,如阴虚者以滋阴,阳虚者以助阳,气虚者以益气,血虚者以养血。只有如此配伍施治,方能两全其美。

王会仍主任医师还强调,中医一向注重正气在防病中的作用,早就提出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的预防医学观点,对感冒也同样强调要防重于治,除积极提倡利用药物以增强体质外,还应重视开展体育锻炼和耐寒运动,主张经常不断地做防感操,有人还为此编了顺口溜:“防感冒,做个操,预防为主第一条,搓搓手,擦擦脸,揉揉颈,扩扩胸,按摩迎香鼻气通,按摩风池闭汗孔,认真做好防感操,增强体质不感冒。”因此,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,必然有助于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,从而起到预防感冒的良好作用。

相关阅读